456米的破局之“道”——东海煤矿高效开拓工作纪实

2025-08-25 0

在千尺井下,巷道如银蛇般在煤层中蜿蜒穿梭,每一寸掘进都牵动着煤矿生产的“神经”。对东海煤矿而言,301、302掘进队,这两支开拓尖兵,正是打通资源通道的先锋力量。七月,两队合力完成开拓进尺456米,用实打实的生产数据,演绎了“东海速度”。

他们是如何实现安全、优质、快速进尺的?又有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近日,记者走进这个矿,探寻其成功的“密码”。

百辆“座驾”助力行

若将掘进工作比作煤矿的开路先锋,出货工作便是“先锋”们的重中之重。301掘进队队长刘伟东谈及七月进尺的关键因素时,语气中满是感慨:“这都是矿上改变了传统的运输方式,全面推行皮带连续化运输的结果。”

过去,矿车保障是制约炮掘队组快速进尺的一个“瓶颈”。全矿300辆矿车由各队组共用,综掘队组耗车量大,轮到炮掘队时常常车皮紧张,工作面堆积的“货”有时能没过膝盖。刘伟东至今记得,几年前因车皮不足,工人们只能干些零散活儿,那种盼着矿车来的焦急,成了大家难忘的记忆。

而如今,随着皮带连续化运输在全矿铺开,综掘队组彻底摆脱了对矿车的依赖,这让炮掘队迎来了“矿车自由”。“你看现在,矿上专门给我们两队增配的100辆矿车成了‘专属座驾’,随叫随到不说,原来共用的300辆矿车也能随时调度支援。”刘伟东指着整齐排列的矿车说,“前头扒装设备刚装满,后头矿车就接上了,小班出矸效率比过去翻了一倍都不止。”

“更关键的是,矿车不再抢了,排矸也不用再等了,压风供应、支护材料和设备配件这些外围保障也跟着理顺了。”刘伟东坦言,正是矿上的通力保障,让掘进工作彻底摆脱了“卡脖子”的困境,为快速进尺铺平了道路。

小班默契巧协作

虽然没有了后顾之忧,但是实现工作提速仍需员工们的辛苦实战。301、302两支掘进队在册员工35人,如何激发队伍的工作效能,是将设想变为现实的关键。自进入七采区以来,“联合作业”一词高频亮相,成为影响两队进尺的核心关键词。

联合作业,即在同一施工场所,让尽可能多的工种相互配合,消除制约因素,创造有利生产条件。在管理层面,它涵盖工序衔接、工种配合、工时利用等诸多细节,核心是在有限时间与空间内,最大化发挥作业人员效能,提升掘进效率。

在301掘进队施工现场,4名打眼工人手持风钻,随着“哒哒”作业声响,锚杆精准扎入岩体。另一面6人在后路开始行动,拌喷浆料、挂钢筋经纬网、处理帮壁,忙而有序。“以前各干各的,打眼的干完等出货的,出货的弄完等支护的,时间全耗在衔接上了。” 刘伟东说。如今截然不同,工作面炮眼刚打一半,后路的喷浆料已备好。这边放炮的硝烟尚未散尽,那边挂网的工具就递到了跟前。整个过程如一场精密的“井下接力”,各环节无缝衔接,互不耽误。

“以前一个循环,单等工序衔接就耗费不少时间,现在实行联合作业,每个循环能省出40分钟。”301队队长算过一笔账,单这省下的时间,每月就能多完成至少3个循环。井下灯光照在工人们黝黑的脸上,映出的是协作带来的高效与底气。这条“效率通道”,既是大家一专多能的具体体现,更是大家伙儿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联合作业的智慧“拼”出来的。

改进工艺有账算

工艺升级是掘进效率提升的核心动力,而中深孔爆破技术的成熟应用,则是两队能够月月完成生产任务的关键底气。

302掘进队小班班长李玉斌蹲在刚爆破完的工作面,手里掂着根2.5米长的钎杆,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七采区主施工采用二次楔形掏槽,首先放“小掏槽”炮,根据“小掏槽”炮增加的新自由面效果,在小槽口两侧再次打掏槽眼进行爆破。全断面共分四次爆破,每循环消耗电雷管74发、火药47.3公斤。以月进尺100米为例,使用2.5米钎杆需要48个循环作业,消耗电雷管3552发、火药2271公斤。使用2.2米钎杆需要56个循环作业,消耗电雷管4144发、火药2447公斤。两者对比火药消耗量持平,但节约了电雷管消耗量。每百米进尺减少8次循环,节约电雷管592发,与2.0米钎杆对比,每进百米减少15次循环。从大循环看三者在施工量不变的情况下选择最优的施工方式不仅可以节约成本,而且可以有效减少循环次数提高效率,而这正是该队总能快人一步的关键所在。

不仅如此,中深孔爆破技术不仅增加了进尺效率,还提升了爆破质量。“以前爆破后岩面凹凸不平,清理和支护都费工费时。现在采用这项爆破技术,爆出的岩块大小均匀,岩面光滑平整,耙斗机铲运省力,后续支护也更高效了。” 李玉斌说。

从400辆矿车的后方保障到2.5米钎杆的选择,从一专多能的联合作业到持续优化的爆破工艺,301、302掘进队在千尺井下,把每一米掘进都打造成了精品。当巷道向前延伸的声音在煤层中回响,那不仅是效率的节奏,更是煤矿人对安全与高效的执着追求。